瑪摩丹美術館
位於法國巴黎市16區,該建築物前身為獵人小屋,
1882年由吉爾・瑪摩丹獲得,其子保羅繼承後為收藏藝術作品將其擴建,
1932年保羅臨終前將他的收藏連同建築物全數贈予法蘭西美術學院,
1934年成為瑪摩丹美術館和史料豐富的布隆尼圖書館。
1957年獲喬治・貝里奧醫生子女捐贈其父之收藏,
貝里奧曾是馬奈、莫內、畢沙羅、西斯萊和雷諾瓦的醫生,
是首位印象派畫作的收藏者。
1966年莫內的第二個兒子米歇爾將吉維尼花園與房屋捐贈法蘭西美術學院,
畫作則贈予瑪摩丹美術館,該美術館因此擁有莫內在世上的許多重要作品,
共約有160幅莫內作品
其中包括1874年莫內參與聯展的作品《印象・日出》一作。
這一次瑪摩丹博物館(Musee Marmottan Monet)出借30幅莫內畫作到台北,
總價值高達3億300萬歐元。整批畫作分乘3趟飛機。
館長塔德伊(Jacques Taddei)解釋說,為了安全理由,借展的畫作從不搭同1班飛機。
博物館為每1幅畫特製盒架,在旅運前先靜置2天,經空運抵達目的地後,
必須擺放2天,讓畫作開始習慣當地溫度環境後才開箱作業。
塔德伊指出,這次借展台北的畫作是雙方共同討論的結果。
博物館藏原本就分兩類畫作:可出借及不出借。
借展方選上博物館不出借的畫作,雙方必須協調。
這次台北展覽主題為「花」,瑪摩丹博物出借多幅睡蓮畫作館藏。
記者詢問塔德伊最喜歡那1幅,塔德伊不假思索表示,
最喜歡的1幅長幅3x1公尺睡蓮已經去台北了。
參考資料 / 網路
幾個月前知道莫內的畫作要來台展覽,心中有一份雀躍一份期待。
當年米勒展時,pipi 就曾想過如能再一次與莫內相逢
那就是全天下最美妙的事了...
果然....老天成全了我.....讓莫內花園在北美館美麗呈現。
這一幅睡蓮,有著莫內一貫對光的追隨。深入探討影點與光點的色彩表達方式,
花從水中綻放,水草淹沒於水裡,雲彩舒展於水面,
莫內抓緊視覺,將其限制於僅停留在畫作本身。
pipi 在這一幅畫前停留了很久,這畫中的感覺並不陌生。
只是!pipi 是用相機呈現,拍照時pipi也很喜歡捕捉光的倒影.....雖然不是每次都成功。
在阿讓特港附近散步
1851年阿讓特港是巴黎人的度假場所,莫內在這座快速城市化的港都創作
也感受到他的幸福感。莫內在這裡打造了一個和妻子卡蜜兒與長子尚居住的地方。
度過了一段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
莫內的妻子與小孩
撐傘的女人
一個晴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陽光從畫面的右上方照射下來,傾瀉在母子身上;微風吹起女仕的
白色長裙,構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小舟
1887年起,莫內的素描就開始出現小舟這個主題。
後來莫內就很喜歡表現,乘著小舟,沿著河邊閒逛的景象。
1883年莫內與第二任妻子搬到了上諾曼第大區厄爾省的吉維尼
他一手打造了他的莫內花園,不用畫筆,顏料,
而是用花朵的色彩、特性彩繪了繽紛的理想世界。
並在那裡完成了他餘生的繪畫創作。
自此...他鮮少再有其他主題的畫作,花園裡的池塘成了他流連的地方。
在花園裡莫內一待就是一天半天的,或沉思,或凝望....
對莫內來說...光與影才是主題,睡蓮往往只是陪襯的角色。
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
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
聖˙拉塞車站的站長就曾為了莫內,下令停駛火車半小時,
只因...半小時後的光線是最好的!
聖˙拉塞車站想想當時 pipi 在巴黎時也是在這裡進進出出的,
真沒想到卻是循著一代大師的足跡....
晚年這位印象派之父深受喪子與眼疾所苦,莫內的白內障日趨嚴重。
卻還是醉心於光、影、畫布之間。
魯昂主教座堂
欣賞梵谷讓人有一種悸動壓迫的感覺。
欣賞莫內卻是一份恬適安靜的心情。
再一次踏上了北美館,
上一次巧遇了畢卡索,這一次漫步於莫內花園間。
很高興...台灣這幾年對致力於經濟之外的成果,不遺餘力!
對藝術...我們不必很懂,但要懂得珍惜與欣賞。因為得來不易啊!
要知道!每一次的跨國展覽,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可是難以估計。
要跟國外的美術館商借名畫更是談何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