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0 / 07 / 29 




到北京的第三天突然下起滂沱大雨了,一出長安街整條馬路都淹水囉...


路上行人打傘,穿雨衣。我看都沒啥用。第一站到軍事博物館,


pipi 還打著赤腳進去耶!哈哈~~


導遊小苟說:這雨不會下一整天,應該幾個小時就停了。


果然!到了大觀園,雨...真的停了。


 



 


離開了大觀園,一行人接著來到了北京著名景點~~北京天壇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天壇面積遼闊,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


在極小佔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


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在壇、廟、陵寢種植松柏的原因。


 進入天壇,樹木蔥鬱,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


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據統計,天壇僅古柏就有4000株。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


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


北圍牆為弧圓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為方形。


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


外壇牆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


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谷壇門(也稱天壇門)。


而內壇牆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


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並有一道東西橫牆,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天壇位于北京市崇文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占地約273万平方米,是中國明清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場所。


天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199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被分為内壇和外壇,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壇和祈谷壇。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


它的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


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


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祈年殿


 


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


鎏金寶頂三層出簷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


層層向上收縮,簷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


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于變化。


它的構造比皇穹宇複雜,外部是三層高閣,內部則是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式,


仿佛像磚砌的券殿,但又沒有一磚一石,全部採用木結構,


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內外楹柱各12根,


中間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龍井柱,高 18.5米,大頭直徑1.2米,


古鏡式的柱礎,海水寶相花的柱身,瀝粉堆金,支撐著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


祈年殿不幸被雷電擊中,焚燒。因楹柱為檀香木,香飄數裡。


 



 


據傳,北京古建築材料中有著名的四寶,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


太廟前殿正中三間沉香木梁柱,頤和園佛香閣內鐵梨木通天柱,


諧趣園中涵遠堂內沉香木裝修格扇。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是雷擊後重修的,


其形狀和結構都與原來的一樣。


 



 


祈年殿曾是北京最高的建築。


由祈年殿往外望去幅員遼闊,俯瞰北京城放眼望去,可是一望無際!


 





天壇到處都可以見到這種幾百年的古柏




 


 



丹陛橋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闢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


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


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


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穀壇,


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丹陛橋由南(皇穹宇)向北(祈年殿)緩坡而上,兩邊高低相差一米多。


丹陛橋,又叫海墁大道,連結著天壇的兩大建築群,


橋上中央,有一條石板大道,稱為「神道」,是天老爺走的路。


神道東側另有條「御道」,是天老爺的兒子,皇帝老子走的路;


西側則是「王道」,給跟皇帝老子有血緣關係的諸王走。所以這丹陛橋,是「天橋」,


不是「人行道」,一般閒人等,是不能上橋的。


 



宰牲亭


 



走牲路


 


「人行」尚且犯禁,「牛馬走」就更不許了。所以在丹陛橋下,


另開條「走牲路」,每年要祭祀天的畜牲,照例要從橋西邊的「犧牲所」,


趕往橋東邊的「宰牲亭」,這段從橋西到橋東,由生到死的路,


即經由橋下的隧道「走牲路」,而丹陛橋以「橋」名,也是因跨此隧道而得名。


這隧道,又叫鬼門關,因為它是畜牲們的最後一程,


聽說一般人也輕易不肯走這道兒,據說裡頭陰氣很重,但我們也無法證實了!!


因為,如今的鬼門關,被一道鐵門給攔住,這一攔,也代表了封建時代的結束。


 



皇穹宇


 


皇穹宇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直徑15.6米,高19米,


屋頂用藍色琉璃瓦鋪就。大殿中陳列祭祀時的神牌。


 



 


皇穹宇前有一塊三音石,站在上面擊掌可以聽到三聲回音。


三音石:皇穹宇殿門外是一條由大長方石鋪成的甬路,


站在甬道第三塊石板上,敝開殿門,並將全殿窗戶緊閉,


使殿門到殿內正中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然後面對殿門說話,


就可以聽到非常洪亮的三聲回聲,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


由於這聲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築裡發出來的,而且回聲很大,


因而就有 “人間偶語,天聞若雷”之說。於是又稱這些石板為“天聞若雷石”。


還稱這些石板為“三才石”,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


 



回音壁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週長193.2米。


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


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


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


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


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


,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回音壁”。


可惜...現場人真是太多了,要不然還真想找個人互相說悄悄話~~




 



圜丘壇

 


皇帝每年祭天時,都從西邊牌樓下轎,然後步入昭亭門,


進昭亭門到圜丘壇。四周繞有兩層名叫 牆的藍色琉璃瓦矮牆。


第一層牆為方形叫外;第二層牆為圓形叫內 ,象徵“天圓地方”。


內中央處,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各層的漢白玉石雕刻的望柱頭、出水嘴的石雕文飾也相ㄧ致,相當漂亮。


 



 



 


圜丘台中心是一塊呈圓形的大理石板,稱作天心石,也叫太極石。


從中心向週邊以扇形石。上壇共有九環,每環扇形石的數目都是“九”的倍數。


一環的扇面石是9 塊、二環18塊、三環27塊,……九環81塊取名九九。


中層壇從第十環開始,即90塊扇面石,直至十八環,為126塊九組成,


下層壇從十九環開始,至第二十七環,扇面石243塊。三層壇共有378個“九”,


合計用扇面石共 3402 塊之多。


 



天心石


 


站在圜丘台中間的天心石上輕輕喚一聲,


就立即從四面八方傳來回聲,好似眾人齊鳴,一呼百應。


封建帝王附會說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發出 “聖諭”。


其實,這種現象是聲波被阻的回音。從圓心石發出的聲波傳到四周的石欄以後,


就同時從四周迅速反射回來,聲波振動較大;又由於圜丘壇的半徑較短,所以回聲很快。


據測試,從發音到聲波返回到圓心的時間,總共只有0.07秒,


所以站在圓心石上的人聽起來,聲音格外響亮。


因此,圜丘壇上的圓心石又稱為 “億兆景從石”。


 



 


圜丘壇的前方擺放著青銅鑄的火爐,每次皇帝祭天就會把火點著。


 



 


燔柴爐,是由綠琉璃砌築的巨大圓形磚爐。祭天大典開始的時,


先置一頭刮淨的牛犢於灶上,以松枝燔燒,以迎天神。


稱(燔柴迎帝神)


 



燔柴爐

 



雨下下停停...走起來分外辛苦。


天壇的建築跟紫禁城感覺非常不同...


紫禁城華麗而雄偉,天壇則莊嚴而肅穆。


唯一相似的地方,都跟九脫離不了關係,這跟天子乃九五之尊隱喻有關。


兩處建築在風水、尺寸、方圓之間也都相當考究。


可惜時間上並不很充裕,要不然就可以細細欣賞這.....建築之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p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